首页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历史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最近感慨,明末以来,小说、演义、野史,充斥于民间谈话之中;近代以来,它们甚至颠覆了正史。可见,回归正史,重读古代史书、史论之必要。本书汇编精品文章,可以提供相关阅读指引,适合业余历史爱好者阅读。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史书 史学 史论 朝代
正谦
其他文集 更多>>
540337人阅读
386737人阅读
第1章 正史与史书之简介
1.“正史”及其读法研究
布仁图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详情>>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2007年第02期 作者:布仁图
2.史书的种类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详情>>
来源:《天津政协》 2012年第06期 作者:
3.历代正史目录体例沿革简论
刘潇
正史目录在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梳理历代正史目录体例发展变化的脉络,可见《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的五部正史目录的体例都以这两者为基础,甚至以《隋书·经籍志》为模板,但是又根据时代特点与学术发展状况而略有变革,它们既递相承袭,又各具特色。     详情>>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01期 作者:刘潇
4.我国史志目录的体例及其源流浅析
辜学武
史志目录是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书目形式,它和官修书目、私人藏书目录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书目的三大类型。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同封建社会正史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的。所谓正史是利用本纪、世家、表志、书和列传等编纂形式,以历代君主的传记为纲领,详细反映各朝代历史事件并被封建统治阶级认...     详情>>
来源:《湘图通讯》 1980年第06期 作者:辜学武
第2章 读史线索:各朝代的正史
1.颜师古和他的《汉书注》
祝鸿杰
唐代是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瑰丽辉煌的时代,人才辈出,指不胜屈。本文要论述的颜师古,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训诂学家。关于颜师古的名字,史书上各说不一。《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说是“颜籀字师古”,《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传》则说“颜师古字籀”。通常人们采前一说,并谓“以字行...     详情>>
来源:《语文研究》 1982年第02期 作者:祝鸿杰
2.颜师古《汉书注》的学术贡献
余光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在历史学及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颜师古的《汉书注》在疏通《汉书》文字、解决《汉书》阅读难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颜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从而说明颜...     详情>>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 作者:余光煜
3.李延寿与《南北史》
高敏
在唐代前期出现了一个官修正史的高潮 ,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都下过官修正史的诏令 ,当时的大臣如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都曾挂名领导这一工作 ,如令狐德等还实际参与过。在这一官修史书压倒一切的过程中 ,却涌现出了一位利用官修史书之机而进行私修史书的史学家李?     详情>>
来源:《学习与探索》 2000年第02期 作者:高敏
4.一部倾向統一的正史——唐李延寿的《南史》《北史》
高国抗
《南史》80卷,记事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尽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170年的历史。《北史》100卷,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尽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记述北朝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233年...     详情>>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89年第01期 作者:高国抗
5.《南史》、《北史》散论
瞿林东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撰著的《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是我国封建社会“正史”(即“二十四史”)中有一定影响的两部史书。这两部书是隋唐时期统一的政治形势的产物,并为这个统一的政治形势服务的。但因《南史》多出于《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北史》多取材《魏书》、《...     详情>>
来源:《史学月刊》 1981年第01期 作者:瞿林东
6.《旧唐书》与《新唐书》
陈莹
《旧唐书》二百卷,据史料记载为后晋刘昫、张昭远(后名张昭)等撰。后晋开运二年(925年)六月,修成奏上。唐亡以后,典藉散逸。因此,《旧唐书》是在唐末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在过去国史的基础上缀补编成的。宋人王溥《五代会要》云:“晋天福六年二月敕:‘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记传未分,书志或阙,今...     详情>>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1984年第04期 作者:陈莹
7.再议两《唐书》的优劣
王田田
《新唐书》和《旧唐书》历来是我们研究唐代作家生平的重要依据。两《唐书》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史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其利弊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新书是在对旧书不满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其针对旧书的不足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不能由此认定旧书就毫无价值可言。本文拟从史料价值、...     详情>>
来源:《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年第11期 作者:王田田
8.三教共相:宋代皇帝气象——以《宋史》本纪为中心的考察
盛险峰
"本纪"对于解读正史所反映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宋史》本纪记载皇帝气象具有三教共相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特质:帝诞气象的三教交融,拓展了皇权的文化基础;皇帝个体、群体素质及其家国政治气象的三教合一,表明君主集权政治的加强。三教共相作为宋代政治文化的展现形态,其中蕴...     详情>>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盛险峰
9.《明史》的撰修及难产原因探析
张雨慧
对于《明史》的探究,近百余年来硕果颇丰。贯穿整本书的指导理念和历史价值观、史馆大臣的史学思想以及特定人物在史书编纂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皆有著述。而《明史》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最后一部巨著,纂修历时95年之久,是正史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本文在肯定其史学价值的同时,旨在多方面探究...     详情>>
来源:《科技资讯》 2017年第32期 作者:张雨慧
10.康熙政治史学观评议——以《明史》纂修为视角
潘志和
康熙朝《明史》开修于康熙十八年,历时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康熙是一位极其强势的帝王,其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此时之后,皇子争储影响《明史》成书等成说难通;《明史》甫开局康熙即紧盯纂修进程,经常发出编修谕旨,《明史》未能成书的主要原由须在康熙思想中...     详情>>
来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04期 作者:潘志和
11.“列清史为学科”——孟森史学的展开过程
刘会文
孟森于1931年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是为孟森长达三十余年的史学历程之转捩点,据此可将孟森治史历程划分为前后两期。在官书与私家记述两类史料的评价问题上,孟森经历了由前期偏爱私记向后期倚重官书的重大转变。孟森终生坚持信史理想,一以贯之,并以此为依托,在前期提出"列清史为学科"的主张...     详情>>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4年第01期 作者:刘会文
第3章 古代重要的史论推荐导语

此章按朝代顺序排列。

收起
1.编次、主题与逻辑——关于《史通》的几种读法
瞿林东
研究史学批评、史学理论,以至于研究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刘知幾的《史通》,这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关于《史通》的研读,有三种方法可供青年史学工作者参考:一是着眼于编次,二是着眼于主题,三是着眼于逻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用心把握、认真思考。     详情>>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第06期 作者:瞿林东
2.司马光《资治通鉴》治国方略论析
徐绯璐;薛忠义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从古代先贤学得为政的处事之道、治世的为君之理,是研究此部著作的重要目的。其治国方略,治国之本、执政之根、为官之准、道业之源等论述,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     详情>>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年第06期 作者:徐绯璐;薛忠义
3.《资治通鉴》资治价值研究
张浩
《资治通鉴》是一部经典的史学著作,它自身的创作特点非常适合当代的领导干部阅读。领导干部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可以丰富自身为政经验、训练为政思维、提升为政境界。     详情>>
来源:《山西青年》 2018年第19期 作者:张浩
4.唐宋史学理论革新与《资治通鉴》的修撰
熊展钊
《资治通鉴》是在唐宋史学理论革新的背景下,司马光审时度势、积极探索的结果。一方面,司马光从史书体裁、正统论、编年体的内容以及书法四个方面,批判性地继承了唐宋史学理论革新的成果,并将其用于《资治通鉴》的编撰;另一方面,《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前代资鉴思想的损益。     详情>>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作者:熊展钊
5.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为君之道
刘荣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     详情>>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第11期 作者:刘荣
6.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以《春秋家说》...
许苏民
宋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余英时所说的王安石之学,而是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春秋》经学。《春秋胡氏传》上承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和程颐《春秋传》,把尊王安内、君臣之义、礼乐教化置于最高地位,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王夫之对《春秋胡氏传》的批评,揭示了宋朝士大...     详情>>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2017年第05期 作者:许苏民
7.《读通鉴论》中经世致用的史学目的论
王玉娟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此书中,王夫之明确提出经世致用的治史目的,具有较高的史论价值。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史家的主要任务。史家在前人书中力图寻找可用于当今之世的知识,经世致用成为治史的主要目的。为履行这个...     详情>>
来源:《黑龙江史志》 2008年第16期 作者:王玉娟
8.《读通鉴论》二题
胡晓明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历代兴亡之事,意在对明朝历史作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他借古讽今,表现了他在明朝灭亡后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操守;因家国亡于异族入侵,借《资治通鉴》以诉亡国之恨,在王夫之前有胡三省注《通鉴》,后有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当...     详情>>
来源:《船山学刊》 2010年第02期 作者:胡晓明
价格:¥12.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