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语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最近几年,学者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方法,常用“外儒内法”一词。这个词确实精练得当,详见笔者之前的作品《法家思想导读》。而有人亦因此而误会,说:“儒只是表面功夫,实际上还是严厉的阶级管控。”这可以存疑。今精选文献,列出儒家政治紧要处。比如,劝谏皇帝体恤民情,躬行节俭、减轻税赋、及时救灾;重视文教、礼教,引导百姓,以营造谦逊朴静的民风。这些都与百姓切实相关,详见作品。

更多
收起
正谦
其他文集 更多>>
540339人阅读
386740人阅读
第1章 儒家仁政
1.儒家仁政理想的基本面向——以《孟子·梁惠王上下》为中...
冯兵
《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     详情>>
来源:《现代哲学》 2019年第03期 作者:冯兵
2.为政以德:儒家“仁政”的思想要义
杨明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     详情>>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第12期 作者:杨明
第2章 儒家与节俭
1.浅析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崔翔
节俭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个人道德规范,同时也是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体现。在分封制崩溃、井田制解体、思想文化开放的社会儒家节俭思想得以诞生,先秦儒家极其重视节俭,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出一系列关于节俭的观点,反思儒家节俭思想对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增强国家的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详情>>
来源:《山西青年》 2016年第13期 作者:崔翔
2.先秦儒家与墨家节俭观的比较分析
周玉萍;董如
节俭是先秦儒家、墨家的共同主张,但两家的出发点不同。儒家从修养和节用爱民的角度出发,墨家从节用和利民的角度出发。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都看到了节俭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当代社会仍然需要倡导这种节俭观,以期带来个人品德的升华、心灵的舒适、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详情>>
来源:《史志学刊》 2017年第01期 作者:周玉萍;董如
3.儒家节俭思想的现代诠释
孟凯
在儒家看来,"节俭"对于国家、家庭与个人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国家层面上,"节俭"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在家庭层面上,"节俭"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保证家庭成员更好地生活;在个人层面上,"节俭"可以培养人的美德,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节俭"还是吝啬与奢侈的...     详情>>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05期 作者:孟凯
4.儒家节俭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薛艳萍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其节俭思想满足了"采摘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物质生活方式,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生态文明的深厚根基。本文从儒家节俭思想入手,在对其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从而...     详情>>
来源:《赤子(上中旬)》 2015年第19期 作者:薛艳萍
第3章 儒家与减轻税赋
1.税赋、民生与政治道德——从先秦儒家的税赋讨论谈起
关健英
在先秦历史上,儒家从德治主义的角度主张薄赋敛。他们关于税赋的目的、税率的标准等问题的讨论已经溢出了经济的范畴,而上升到了治国之道的高度,蕴含着浓郁的民生关怀,具有政治道德的意蕴。     详情>>
来源:《伦理学研究》 2011年第06期 作者:关健英
2.从秦末农民战争看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张云桥 ;宋...
<正>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会看到这样的历史事实,即在每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有些新王朝的统治者,迫于当时的形势和压力,在不损害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农民作些让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仅从秦末农民战争对汉初“休养生息”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详情>>
来源:《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79年第02期 作者:张云桥 ;宋...
3.略论宋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
夏露
<正> 中国历史上,每当封建王朝初建之时,统治阶级大都实行过休养生息政策,如较为典型的有西汉初、唐初。这是因为国家初建,经济残破,政局未稳,人心动荡之故。宋初也同样面临这一局面。所以,宋太祖、太宗二朝在某种程度上也实行过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使这一政策与汉、唐有别...     详情>>
来源:《历史教学》 1985年第04期 作者:夏露
4.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马晓声
<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引自初中历史课本《中国历史》下册(人教版)第二十二课 其原文出自明史馆臣撰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太祖实录》卷34,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而采取的让步政策进行的形象化的阐...     详情>>
来源:《历史教学》 1996年第02期 作者:马晓声
5.借鉴汉唐盛世经验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施向荣;徐建南
汉唐盛世的休养生息政策、君民为谐、君臣和睦、民族和睦等治国经验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善治提供借鉴,批判地继承这些和谐思想,借鉴盛世善治经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详情>>
来源:《传承》 2008年第06期 作者:施向荣;徐建南
第4章 儒家与文教
1.汉武帝“尊儒兴学”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
卢本琼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位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统治者,因此在其登基之后,对儒家思想格外偏重,汉武帝正式将儒家思想作为汉代统治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各郡县设置官学,将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     详情>>
来源:《兰台世界》 2013年第15期 作者:卢本琼
2.浅析西汉社会中儒家礼法文化的作用
熊凯
儒家的礼法文化在西汉社会由最初不重视,由儒家的一代代学者提倡,到汉武帝时期占到了中心地位,对西汉的中央到地方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还深入到了民间及乡里,对社会风气是一种导向作用。     详情>>
来源:《商》 2015年第50期 作者:熊凯
3.唐代国子监在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廖健琦
唐代国子监在当时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招收和培养留学生,主要承担着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工作,包括在儒家思想和文化之下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以及有关书法、数学、音乐、文字学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第二,参与主持国家重大的外事活动,通过对圣贤的景仰传...     详情>>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01期 作者:廖健琦
4.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郭瑾
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文教举措与科举制度、文学等相结合,以"儒学大地,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点,在确立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动了儒释道交流与融合,吸取了众家之长,颁布了《五经正义》,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     详情>>
来源:《兰台世界》 2017年第17期 作者:郭瑾
5.文治局面:观察北宋史的一个视角
金飞
<正>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依托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比如,以往提到宋朝,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积贫积弱,但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新成果表明,"不能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全部历史特征"。(1)不仅宋朝的商品经济成熟到...     详情>>
来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8年第02期 作者:金飞
6.论宋代上层妇女教育中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
汪莉;张敏
随着宋代的儒学复兴,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获得勃勃生机,成为宋代上层妇女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鼓励妇女受教育,培养其主体意识,表现为宋代妇女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独创精神,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上参与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教育不能脱离世俗社会,要为社会利益服务,有...     详情>>
来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02期 作者:汪莉;张敏
7.论明清时期儒学在卓仓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祁文寿
在封建社会,儒学是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主要方式。卓仓是藏区推行儒学教育最早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儒学教育在这一地区从未间断。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以及儒学的传播不仅稳定了王朝对河湟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详情>>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8年第02期 作者:祁文寿
8.儒家文教与美学品性
方汀
在现代美学研究中,对美的形式以及人的审美情感研究成为主流,但基于审美的美学角度并不能将美视作历史性经验,从而找到美学的坚实地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抽象。儒家文艺美学则显示出了在教化作用之下的美学意味,这种美学品性并非抽象的审美,而是"义理悦心"的精神实证。在儒家文教系统以及社会伦...     详情>>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17年第02期 作者:方汀
9.韩愈与儒家文教传统的反思
刘宁
<正>儒家的教化传统有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诗文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愈及其古文创作是儒家文教的核心典范,理解韩愈古文对儒家文教的贡献,对于深入认识儒家教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儒家的教化传统如何在国民教育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试图通过反思韩...     详情>>
来源:《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 2012年第期 作者:刘宁
第5章 儒家与国民道德导语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国民道德改造,故此处选用与梁启超相关的文章。

收起
1.梁启超“国民观”的历史建构及其现代意蕴
段江波
梁启超认为"欲新吾国当新吾民",通过考察西方近代国民理论及近代国民人格,梁启超借鉴严复"民德、民智、民力"概念并拓展其内涵,从而形成特有的集"道德"、"智慧"、"力量"三维一体的近代中国国民人格观,开启中国国民人格近代化的历程。     详情>>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2016年第02期 作者:段江波
2.浅析梁启超国民道德改造说
潘艺静
梁启超的伦理思想始终围绕着时代的主题展开。他在中国和西方的比较研究中,寻找中国近代社会落后于人的原因,逐渐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国民道德改造思想。本文通过介绍其学说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结合当今社会道德现状分析国民道德改造的重要意义:根除国民道德中的劣性,把国人改造成具有近...     详情>>
来源:《大众文艺》 2014年第10期 作者:潘艺静
3.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
李长莉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 ,借鉴西方社会经济理论 ,运用量化分析和经验实证方法 ,对于国民生计、国民职业与民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 ,指出“生计憔悴之逼迫”是造成国民道德腐败堕落的根本原因 ,并提出民德与国民生计的进步为正比关系 ,“生利”与“分利”是衡量民业价值的标准 ,使占人口半数强...     详情>>
来源:《近代史研究》 2004年第03期 作者:李长莉
4.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德育共性分析与启示
王仲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文化侵袭与渗透下更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与相融合的挑战。为此,找寻、继承与挖掘亚洲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内涵,开放吸收近现代文明的成果,使之二者共融相通,...     详情>>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 2013年第01期 作者:王仲宙
5.儒学的普世价值与国民教育——新加坡的经验
李焯然
<正>前言:一步一脚印在2012年新加坡国庆的群众大会上,教育部长王瑞杰以《编织新加坡人的梦想,一起打造有希望有爱心家园》为题,谈及他对新加坡未来的展望。他指出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时常面临新的挑战,国人对未来也有不同的愿望。教育工作者着重德、智、体、群、美,为的是确保孩子们得到全...     详情>>
来源:《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 2012年第期 作者:李焯然
价格:¥15.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