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经营管理管理学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往往难以具象化和传递,而这部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旨在阐述隐性知识基本理论、挖掘与获取、转移、共享、评价相关研究。

更多
收起
宋建
第1章 企业隐性知识内涵与特征
1.知识论:核心问题——信息-知识-智能的统一理论
钟义信
知识是人类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 .文 [1]提出和建立了知识的初步基础 ,给出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表示、度量、推理和决策规则 .本文则试图在此基础上阐明信息与知识、知识与智能的关系 ,建立知识论的核心框架 .作者相信知识论的建立将为信息论 知识论 智能论...     详情>>
来源:《电子学报》 2001年第04期 作者:钟义信
2.赛博空间隐性知识内涵及相关研究
刘志明;阳小华
信息时代,大量知识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赛博空间中,但是特定类型的数字知识只能被特定的数字系统(程序)直接使用,而不能被其它类型的数字系统充分利用,数字知识呈现相对"隐性"特征,深刻影响了数字知识的共享利用。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管理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等隐性知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赛博...     详情>>
来源:《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01期 作者:刘志明;阳小华
3.试论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与管理
李德琼
在分析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专家定位、非结构化数据库、知识地图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和方法管理隐性知识。     详情>>
来源:《情报探索》 2008年第04期 作者:李德琼
4.隐性知识的内涵、本征与显性化策略
唐维;田瑞雪
本文旨在阐述隐性知识的内涵、本身特征,并针对隐性知识难以收集、管理、转化和运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相关策略。     详情>>
来源:《兰台世界》 2013年第11期 作者:唐维;田瑞雪
5.隐性知识的特征与功能
董朝
随着知识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除了那些可以编码的显性知识外,更多的是隐藏在个人和组织深层的隐性知识。必须高度关注企业内外部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隐性知识,充分利用隐性知识的功能培养企业的持续竞争力。隐性知识是隐含的,未编码的和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不...     详情>>
来源:《商业经济》 2012年第08期 作者:董朝
6.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
张庆普;李志超
一、企业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征1 企业隐性知识的内涵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初 ,波兰伊 (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 :“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1]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     详情>>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年第11期 作者:张庆普;李志超
第2章 企业隐性知识的识别
1.识别隐性知识的知识审计——以知识管理审计为例
朱志红;徐平
在设计和执行知识管理之前,识别隐性知识是成功执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文章对一家大型跨国软件研发公司的知识审计进行实证研究,运用CommonKADS知识工程方法和Grounded理论进行数据收集和质化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存取是最关键的活动,并且文化壁垒的产生通常与知识管理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有...     详情>>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09期 作者:朱志红;徐平
2.隐性知识形成的主体相对性模式识别
李保珍;朱庆华
知识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同的主体在对同一事物不同状态的反映过程中,由于实践能力、认识能力以及价值目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隐性知识。鉴于此,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确定的主体在对同一事物不同状态的认识过程中的认识模式进行识别,以确定其在某一时期的认识习惯,把握其知识形成机制,以期对其...     详情>>
来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年第04期 作者:李保珍;朱庆华
3.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
夏德;程国平
文章旨在探讨促进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的途径以及措施。基于隐性知识的形成和特性,文章分析了隐性知识识别与获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对不同阶段、形态的隐性知识的挖掘、获取、转移方式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产生、传播的措施。     详情>>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2003年第06期 作者:夏德;程国平
4.员工隐性知识的识别及模糊综合评判
李作学;王前
从我国传统认知模式上构建识别员工隐性知识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综合判断方法,对隐性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出员工隐性知识的状况。     详情>>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2006年第05期 作者:李作学;王前
第3章 企业隐性知识获取
1.隐性知识获取的最佳来源研究
张瑛;武忠
基于层次树结构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判断隐性知识获取最佳来源的方法,从而在隐性知识获取的起点——隐性知识获取来源的选择上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希望借此方法可以提高隐性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更加便于知识的共享。     详情>>
来源:《情报杂志》 2007年第11期 作者:张瑛;武忠
2.基于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获取系统的设计
张英;王儒敬
提出了一种多页式的知识地图,并深入研究了基于多页式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获取问题.而且还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了一个基于知识地图的可视化知识获取系统,提高了隐性知识获取的效率,并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详情>>
来源:《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9年第05期 作者:张英;王儒敬
3.基于实践论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研究
周宽久;仇鹏
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论,提出隐性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显性知识指导下的实践。隐性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的概化,是实践经验与显性知识集成而形成的高度抽象的支持高效推理和快速检索的知识,最后提出用计算机仿真模型来仿真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     详情>>
来源:《管理学报》 2009年第03期 作者:周宽久;仇鹏
4.一种经验型隐性知识表征及获取方法研究
刘利军;蒋祖华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决策的经验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给出其形式化定义和表征方法,进而提出面向决策的经验型隐性知识"两阶段法"获取方法,可以完成从"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初始状态隐性知识-结构化隐性知识"的知识转化及获取过程。以工厂设施规划...     详情>>
来源:《管理学报》 2013年第08期 作者:刘利军;蒋祖华
5.虚拟学习社区中隐性知识获取与转化研究
刘中华
<正>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在不断扩大,虚拟学习社区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它可以给学习者带来资源选择的多样化和自主化,成为网络学习的一种主要渠道。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要想顺利完成某一学习目标,必须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详情>>
来源:《中小学电教》 2012年第06期 作者:刘中华
6.知识员工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结构的关系研究
刘晓敏
目前,从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结构的关系比较少,但是从组织层面,关于组织的知识管理与组织流程管理的关系、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组织业务流程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些研究可以对本文的研究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将进而研究知识员工个体层面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结构的关系。     详情>>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2015年第01期 作者:刘晓敏
7.知识员工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刘晓敏
目前关于隐性知识获取与绩效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了组织层面的知识获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隐性知识获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以及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由于组织层面的相关研究相对更为成熟,可以提供启示和借鉴,为个体层面研究奠定一定的基...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第04期 作者:刘晓敏
8.契约完备程度对隐性知识获取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龙伟;宋美鸽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隐性知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研发联盟作为企业解决创新资源不足,尤其是知识资源不足的重要战略选择已受到普遍关注。因此,如何通过研发联盟获取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是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该研究探讨了研发联盟中契约完...     详情>>
来源:《科研管理》 2018年第12期 作者:王龙伟;宋美鸽
第4章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
1.隐性知识转化研究综述
马顺道;李永建
近年来关于隐性知识转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隐性知识转化问题的提出、转化问题的探讨为主线,归纳梳理隐性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对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作了展望。     详情>>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04期 作者:马顺道;李永建
2.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及转化障碍研究综述
刘芷欣
知识管理一般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而隐性知识转化在知识管理中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侧重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和隐性知识转化障碍两个方面开展分析,分别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上述两个方面做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展望。     详情>>
来源:《甘肃科技》 2013年第07期 作者:刘芷欣
3.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其转化的机制
余祖德
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存在许多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提出一些机制,如构建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知识水平、构建转化平台、营造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和由外而内的转化模式等。     详情>>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第04期 作者:余祖德
4.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蓝崑
由于隐性知识的固有特性,使得隐性知识转化成为知识管理中最难测度和最难控制的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阻碍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企业实现隐性知识有效转化的相应对策。     详情>>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年第12期 作者:蓝崑
5.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路径研究
刘希宋;李玥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的转化,而其中隐性知识转化更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所在。本文从隐性知识特性、成果转化方、成果受让方、转化双方差异、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角度出发,对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转化的路径,以期...     详情>>
来源:《情报科学》 2008年第01期 作者:刘希宋;李玥
6.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朱方伟
<正>一、引言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技术转移是从技术提供者提供的技术创新成果开始的,经由技术提供者的提供过程,通过各种技术转移通路,把技术传播或转移到技术采用者处,再经过技术采用者的引进过程,获得新技术并加以使     详情>>
来源:《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 2007年第期 作者:朱方伟
7.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转化
黎仁惠;王晓东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隐性知识特性、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存在,其作用有所抑制。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资本,对于这种知识的转化、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它使得技术转移双方通过频繁互动和便利有效的交流完成隐...     详情>>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第02期 作者:黎仁惠;王晓东
8.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评价判断规则研究
万涛
基于企业协作中评价一致性的角度,经验丰富者、管理者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知识共享非常重要。但是,企业进行知识的评价判断时往往忽视隐性知识。本文从评价者评价判断的事例中探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规则的方法,并提炼出评价判断规则。关注评价对象中相对评价最小要素的配对比较,对...     详情>>
来源:《管理评论》 2015年第07期 作者:万涛
9.批判性思维与知识转化的关系探析
李迎新;谢丽敏
当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二者的相互转化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在二者的相互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注重知识转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详情>>
来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05期 作者:李迎新;谢丽敏
第5章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
1.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有效共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谢青;苏振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隐性知识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有效的知识共享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保障。但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是困难的,影响因素涉及隐性知识特征、提供方、接受方和共享的组织环境四个方面。笔者在分析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讨论...     详情>>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07年第03期 作者:谢青;苏振锋
2.团队成员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微分动力学模型研究
赵修文;姜雅玫
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不在于一个人拥有隐性知识绝对量的多寡,而在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以团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完成团队目标,从而让隐性知识成为现实生产力。文章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团队成员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团队成员之间隐性知识...     详情>>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作者:赵修文;姜雅玫
3.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激励研究
赵西萍;王卫征
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已发展成为团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的重要基础。基于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通过对团队环境、个体态度和工作关系的分析,挖掘可控因素,积极调整可控因素,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形成内在共享动机,实现团队隐性知识共享。     详情>>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2009年第01期 作者:赵西萍;王卫征
4.高技术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钱夏莲;徐国虎
文中首先对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回顾,探讨了高技术研发团队隐性知识的内容、特点及分布规律。然后从主体、内容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技术研发团队隐形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高技术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措施。     详情>>
来源:《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年第04期 作者:钱夏莲;徐国虎
5.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构建
徐芳;瞿静
首先,回顾社交网络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分析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并以A咨询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模式"的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对策,如: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创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     详情>>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03期 作者:徐芳;瞿静
6.诺莫网络视角下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沉默关系研...
赵金金;刘博
作为典型的员工自愿行为,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沉默这对构念之间的关系是否如其字面含义一样相互对立是本研究拟解答的关键问题。笔者选取24家企业的320位知识型员工为调研对象,以诺莫网络为主导逻辑,从隐性知识、知识主体和组织三个视角筛选出五个前置因素,并选择知识溢出这一后果变量,运用相关...     详情>>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第08期 作者:赵金金;刘博
7.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以朝阳...
孙灵希;滕飞
质量功能展开(QFD)是基于顾客需求的设计方法,文章以朝阳地区的纺织企业员工为样本,将QFD技术引入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设计中,以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员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由员工需求规划转化为控制策略的质量屋,证明QFD设计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有效性。通过将员工知识共享需求逐步转换为组...     详情>>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03期 作者:孙灵希;滕飞
8.用于信息机构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构建
王楠楠;侯勤
未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知识将成为信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提出将知识地图应用于信息机构,用来促进机构内隐性知识共享;分析了静态知识地图用以显性化和传承专家知识,动态知识地图用以及时共享知识和基础积累;探讨了用于信息机构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原型构...     详情>>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1期 作者:王楠楠;侯勤
9.基于咨询服务创新构建隐性知识共享机制
石晶;卢小宾
文章针对基于咨询服务创新构建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咨询人员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动力,提出了在咨询服务创新过程中构建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策略。     详情>>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 2007年第04期 作者:石晶;卢小宾
10.基于社会心理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喻登科;李亚平
隐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隐性知识共享过程需以社会网络为载体,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系统研究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激励因素、控制因素、行为因素和目标因素,进而剖析社会心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双向互动机理,构建基于社会心理...     详情>>
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1期 作者:喻登科;李亚平
第6章 企业隐性知识评价
1.企业隐性知识价值潜力评价体系研究
程钧谟;徐福缘
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首先阐述了企业隐性知识价值潜力评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隐性知识价值潜力评价指标的构成,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间数模糊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为企业制定隐性知识转化策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详情>>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03期 作者:程钧谟;徐福缘
2.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及多级梯阶评价研究
张德茗;谭元发
企业隐性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要素和资源,已经受到企业高度重视,而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意义。文章在综合分析隐性知识扩散本身性质及隐性知识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效果的因素集合,然后运用ISM方法,构建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多级梯阶...     详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第03期 作者:张德茗;谭元发
3.知识型服务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有效性评价
辛枫冬
企业隐性知识的高效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是否有效,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评估。本文针对知识型服务企业依赖专业知识的知识属性,以及其隐性知识本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为知识型服务企业了...     详情>>
来源:《工业技术经济》 2011年第02期 作者:辛枫冬
4.利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促进企业隐性知识共享
刘婧
隐性知识共享对促进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帮助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是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评估时,对隐性知识管理的评价尤为重要。     详情>>
来源:《中国商贸》 2011年第25期 作者:刘婧
价格:¥17.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