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文学中国文学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古代中华艺术的阆苑里,唐诗光彩夺目,历久弥香。它们引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本文集通过对部分经典唐诗的赏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品读古人家国情怀,领略那些佳作恒久的艺术魅力,在唐诗中穿越时光,去寻找那历史中的文化之美。

更多
收起
罗春清
穿越时光,寻找唐诗文化之美

穿越时光,寻找唐诗文化之美

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千年已逝,古曲诗词历久弥香,今人仍旧在那因时代久远而显得略为艰涩的诗句之中,寻找着一份浪漫、一种感动和一种坚定的力量。为了让读者最简单直接地真正读懂和欣赏最美的古典诗歌,本文集精选了一些赏析文章,力求将诗歌作者自身的心境、家国情怀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习俗环境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带领读者进一步领略佳作恒久的艺术魅力,并传承国学经典。

收起
第1章 唐诗的起源与发展
1.浅谈唐诗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李明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怎样将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融为一体,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的概括归纳,为古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详情>>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16期 作者:李明
2.浅谈唐诗的发展和流变
靳红灵
关于唐诗的分期有诸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也较为通行的是元人杨士弘的《唐音》和明人高棅《唐诗品汇》续加阐发的"初、盛、中、晚"四唐说。     详情>>
来源:《高中生学习(师者)》 2014年第01期 作者:靳红灵
3.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邢俊梅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土壤。唐...     详情>>
来源:《新课程(上)》 2014年第02期 作者:邢俊梅
4.唐诗传播初探
史卫
社会重诗风气和以诗取士积极推动了唐诗传播,并为之营建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唐诗传播途径由散点式个体传播逐步向社会辐射形成片状传播,并由交通网联结成庞大的传播体系。唐人对传播是积极的、主动的,并能注意传播反馈。     详情>>
来源:《唐都学刊》 2004年第06期 作者:史卫
第2章 读唐诗,读懂诗中有画,情在画中
1.诗与画的交响曲——王维《鹿柴》浅说
李相文
<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生活。寻常生活的一点云彩,一声鸟语,一道溪流,在他的笔下,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极富鲜明个性,在当时诗坛开拓了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唐代山水诗的滥觞。五绝组诗《辋川集》     详情>>
来源:《文史知识》 1993年第06期 作者:李相文
2.虚实相生 意境雄浑——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廖立军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     详情>>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年第08期 作者:廖立军
3.纵情点染 尽显丘壑——李白《望天门山》赏析
龙熙银
<正>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本不是“山水诗人”。他也没有写多少山水诗。但他为数不多的山水诗却在古代山水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赏读他的《望天门山》,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04年第16期 作者:龙熙银
4.会景生心 体物得神——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潘小文
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春夜雨景和雨后锦官城的繁花似锦,流露对春雨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在体物察情及描摹意象、捕捉细节、锤字炼句等方面,都体现杜甫一以贯之的沉郁顿挫诗风,使后世读者获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体验。     详情>>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年第07期 作者:潘小文
5.依依折杨柳 悠悠故园情——绝句《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周祥
<正> 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是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故乡的山水,故园的草木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特别是当身处异乡的游子受到某种特定氛围的触发之时,这种思恋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强烈。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且谨录其诗,略加赏析: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03年第09期 作者:周祥
6.永不褪色的春天——析韩愈《晚春》
赖汉屏
<正> 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     详情>>
来源:《湖南教育》 1984年第05期 作者:赖汉屏
7.静中有动的泼墨山水——赏《终南望余雪》
曹华富
<正>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2008年第21期 作者:曹华富
第3章 读唐诗,品味情意交融,诗如人生
1.寓蝉以人性 代蝉融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汤园
<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国古代文人咏蝉的佳作不乏其例。晋人郭璞《蝉赞》"潜蜕弃秽,饮露恒鲜",就是颂扬蝉之清洁的较早佳作之一;唐人张乔《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则是作者借蝉来抒...     详情>>
来源:《文史知识》 1993年第05期 作者:汤园
2.忧喜是心火 荣枯是眼尘——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
韩立新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送别对象。经过考证分析,笔者发现,《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承接性,可以推测,该诗作于与湘灵萌生恋情之初的贞元九年(793)的一次分别时,送别的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     详情>>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13年第02期 作者:韩立新
3.一曲写景咏志的绝唱——杜甫《望岳》赏析
蒋文学
<正>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起“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途中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此诗题目虽为《望岳》,但全诗无一“望”字。细读精思,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追随着时空的变化,沿着心理的轨迹,由现在望岳而遐想将来...     详情>>
来源:《语文天地》 1999年第17期 作者:蒋文学
4.构思奇巧 语朴情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李应玉
<正>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东坡志林》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那优美闲逸的山水诗历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而他早期的一首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流芳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诗的巨大艺术魅力就在于奇巧的构思,凝炼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思亲...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03年第04期 作者:李应玉
5.人生苦旅的自然再现——温庭筠《商山早行》解读
方学武
作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虽然以词著称,但他的诗作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商山早行》是温庭筠众多羁旅行役诗中的一首,全诗重在渲染悲行的情绪。其中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形式,尾联以“梦”结尾的方式使这首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详情>>
来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03期 作者:方学武
6.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
应德民
对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诗人思想生平、心理历程的探讨,认为此诗作于贞元元年韦应物罢任闭居滁州西涧时。本文还对某些学者解读中的失误提出了质疑。     详情>>
来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02期 作者:应德民
第4章 读唐诗,珍惜无价恩情,憧憬美好时光
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赏析
陈亚新;骆礼鹏
骆宾王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富传奇性的人物。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他的传奇色彩在自身经历之外,还戏剧性的表现在他所受到的历史待遇上。不用说他把则天女皇的宫闱丑事公之于众反而备受推崇的大唐王朝,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 2006年第10期 作者:陈亚新;骆礼鹏
2.咏物抒情 寄托相思——王维《相思》诗赏析
陈汉才
<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是唐代王维的一首借红豆表达相思情意的五言绝句。它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有一种红豆生长在祖国的南方,到了春天,该又勃勃生机长出数枝了吧?我愿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子,珍藏起来,因为这东西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啊! 要领会这...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02年第03期 作者:陈汉才
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赏析
衡向阳
欣赏古诗词,陶冶真性情。太白的《送友人》是一首难得的送别佳作。每每读之,总令人想起陶潜名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但此处却非"怀古",而是"怀人"也。     详情>>
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3期 作者:衡向阳
4.情寓于景 景为情设——《过故人庄》赏析
罗旭光
<正> 孟浩然是盛唐开元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是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写田园的名篇。虽然诗人真正的归隐是在四十岁以后的晚年,之前     详情>>
来源:《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02期 作者:罗旭光
5.苦难心灵的历程——论李商隐《无题》
宋阿娣
李商隐《无题》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重视,评介作品众多,观点莫衷一是。本人拟从《无题》诗作者苦难心灵历程的表现来探讨,以期求得对《无题》诗的全面理解。     详情>>
来源:《昌吉学院学报》 2009年第05期 作者:宋阿娣
6.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友人入蜀》赏析
徐晓萍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是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它和《蜀道难》的开头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叮戏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 2006年第05期 作者:徐晓萍
7.“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崔颢《黄鹤楼》赏析
方超群
<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汴州人士,盛唐诗人,为人性异狷介。早年诗作浮艳轻薄,后曾漫游出塞,诗风因之而大振,多有风骨凛然之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2首。然其漫游至湖北武昌...     详情>>
来源:《语文月刊》 2011年第11期 作者:方超群
8.高古豪迈送友人——简析高适绝句《别董大》
王立红
高适《别董大》一诗因其在艺术上的高妙造诣和对朋友满怀信心的抚慰和劝勉,使其在众多边塞诗中脱颖而出。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第12期 作者:王立红
第5章 读唐诗,感悟小家大国,家国情怀
1.笔调闲淡 乡情浓郁——读贺知章《回乡偶书》
冯维铭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作者"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以闲淡的笔调,表达了久客乍归时的思想感情。在古代,读书人历经"十年寒窗苦"后,或迫于生计,或谋取功名,不惜离乡背井,客居他乡。囚而游...     详情>>
来源:《文史知识》 1983年第07期 作者:冯维铭
2.跨越时空的魅力——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王冰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独特的诗,它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在同类抒情诗中独领风骚:作者把现在时空和未来时空作了沟通,把现实和想象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另一艺术独创性体现于章法结构之中,即大胆运用重复句意从而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美。本文便试图从这两方面对《...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第11期 作者:王冰
3.离乱倍觉安定好——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云崖
<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昆明,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闻一多,特意给同学讲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激动的感情,轻快的节拍,爽朗的声音,飞扬的神采,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喜悦的心情,也使听课的联大学生深受感染,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台上台下,感情交流,融成一片。在一千多年后,...     详情>>
来源:《昆明师范学院学报》 1979年第03期 作者:云崖
4.追怀以抒情,高歌以励志——解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赵娟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作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天论》上、中、下三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一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战斗精神。然而,刘禹锡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 2006年第01期 作者:赵娟
5.乱离时世的悲歌——重读《兵车行》
李海艳
忧国忧民的杜甫以现实主义笔法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本文在对其作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兵车行》艺术特色和意义。     详情>>
来源:《神州》 2011年第15期 作者:李海艳
6.望不尽的国恨家愁——杜甫《春望》赏析
叶帮义
《春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诗中的"望"字和"白头"二字对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两个字入手,我们可以进而比较李、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见出各自的特点:李白神态飞动,杜甫目光沉着;李白充满青春气息,杜甫永远给人一种老者、长者的形象。     详情>>
来源:《学语文》 2017年第04期 作者:叶帮义
价格:¥10.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